《卡片盒筆記》 (How to Take Smart Notes)

date
Apr 1, 2025
outer_link
slug
how-to-take-smart-notes
status
Published
tags
📚Reading
summary
將筆記記好這種執念啊。
type
Post
notion image

#前言

閱讀這本書的起心動念,是自己一直以來對於「將筆記記好」這一件事的嚮往。在養成並鍛鍊 input 與 output 的習慣、產出更好的 output 品質之餘,也期望筆記能作為長期累積的個人資產,一如書中所提及,讓寫作成為大腦的外部鷹架,幫助自己更好地思考並成為自己的一份助力。
身為一個「筆記控」(同時產出著自己認為不太好使用的筆記),我會想推薦此書,作者不只完善地介紹、解構了由魯曼(Niklas Luhmann) 發展的「卡片盒筆記」,也讓讀者能了解魯曼及其應用所企及的產出成就、廣泛的思考範圍。此外,我認為更重要的是,這個方法論背後的思考框架及精神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,並進一步落實在日常思考之中的。
這是我第二次閱讀此書,過往更習慣在閱讀後將想法盡收心底,所以這輪在決定閱讀時便嘗試邊閱邊記,讓在腦袋中不時竄出、漂流、觸碰腦袋時所激起的浪花們,能被更確實地捕捉下來。這些紀錄尚未被更好地組織,以及因為工作、因關注 AI 趨勢而有相對更多的延伸思考,但我希望這能是我引入卡片盒筆記方法的一個開端,在接下來能更好地使用自己的「思考結晶」。

#書摘與延伸思考

  1. 生成式 AI 也像是一種全人類共用的卡片盒筆記?但巨大的差別是——我們並不完全曉得其思考脈絡,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如何產生的。所以人們取用之,但僅留在表層的應用(但這當然很有效率)。對於人而言,我們怎麼從這百寶箱中截取出自己的「卡片盒筆記」是重要的。而這是否是一部分人對於 AI 應用思考的誤讀?以及對自身並無思考需要本身的肯定?
  1. 成長型心態與固定型心態的對比,固定型心態的可能狀況,並非其不想受到表揚,而是想維持著特定、既有的形象,因而不讓自己接觸新的挑戰、就因此不會失敗。然而,打破讓自己打破自己,才有改變,或者成長的可能。
  1. 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,閱讀及思考更像是在維持自己的完整性。我們在試著創造的是黏性、掛住想法與想法之間的絲線。
  1. 簡單最重要:貨櫃箱的簡單想法,如何改變世界。我們透過固定的形式與程序,讓前往特定目的地的這件事更好、更輕鬆、更容易。而若以船東心態 (可能是既有利益者、有限視角的自己、站在特定角度的觀點),則改變流程顯然往往是不合理的。而唯有將整個作業流程串接起來,一開始看起來可能無謂的形式,就有可能發揮出優勢,在長期發揮效果。(原則二)
  1. 不需要放棄任何思考的想法,目前在處理題目的任何想法,也可能是另一個題目的重要線索。需要的不是中斷想法,而是用自己能隨時取用的方法來管理之。長期這樣做,便能用多個思考框架、不同的題目或觀點,回頭不斷地檢視進而使用這些想法。這會讓所有留下來也易於取用的筆記或點子們產生綜效。而所有的新題目在開始之初,也更可能已有一定的想法基礎能展開。也因此,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。(原則一、原則三、原則四)
  1. 承上,另一個額外的優點是,我們便能藉此持續地在自己感到興趣的主題上思考、發展想法(讓我們自己內建的多巴胺獎勵自己吧)。除了讓自己持續地專注,且對於長期思考而言是更高效的。
  1. 部分的一心多用者,會認為自己當下更高效了,但若跟其他對照組比對,往往會發現生產力其實是下降的,或者品質也可能削弱許多。會高估一心多用的原因,一是缺乏對照組或客觀的外在評量;二是重複曝光效應,把某件事做很多遍會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非常擅長,但這跟實際表現是兩回事。我們把熟悉度與技能混淆在一起了。 (這或許也是經歷並不總是與實際表現畫上等號的緣故,如果沒有確實化為經驗、被外在客觀表現評量認證——世界的評量方式不總是客觀或正向的——那麼我們就只是在建立起錯誤認知,可能滿殘酷的是,我們通常都對自己有這樣的認知。)
  1. 「不論智力為何,真正會造成顯著差異的是另一個因素:一個人會以多大的自律與自我控制來完成指定的任務。」
  1. 由下而上發展論述,改變心態、不要總是只找可以證明的事實證據,最大程度地避免確認偏誤。
  1. 承上,以終為始、先射箭再畫靶並非不可行,但不能讓其一發不可收拾。這可能會讓目前為止自己的理解當成結論,而不是一個起點,因此觀點就偏差了,也因此在「把事情完成」跟「產生真正獨特見解」之間,製造出利益衝突。
  1. 卡片盒筆記的方法論,跟我所理解找出數據洞察的進程有非常雷同之處:不只是「個別的見解」,而是在找尋「想法或見解之間開放式的關聯性與連結」,並且化作有意義的內容。 (對筆記而言是消化過的永久筆記、對數據洞察而言是 我所賦予想法的意義—它解決/解答了什麼問題,而這是以我的經驗來看大家過往可能不了解的。) (AI 發展在閱讀的當下似乎愈來愈接近全知,但它尚不曉得人類不同個體經驗已知的是什麼,也因此令人驚艷的洞察,並沒有想像中的好產生。)
  1. 我們在收集想法的篩選條件並非「支持」與「反對」,而是「相關」與「不相關」。而這樣的篩選做法也能從與自己預設論點「相反」的想法中找出更立體全面的反方論述,若還能在此論述中翻轉了自己的觀點,這就恰恰是一個非常「具故事性」的洞察。而只找自己想看的,想支持的預設理論或做法,是很難有洞察產生的。
  1. 區別「相關與不相關的」能力,也就是能否產出洞察的能力,而這是只能透過實際操作才能習得的能力。 (用 AI 的方式,是讓其快速提供你彙整資訊,而它現階段還很難做到每個人各自心目中的 相關與不相關,更何況這個判斷標準還因人而異。insight 是否 insightful,最後的評判在於「解讀的人」而非「產出的人」。) (現階段"或許"還可以說,人對於人還是更了解的,能因為共感共情共同理解,或能評斷經驗上的差異而給出更好的洞察,而這是現階段 AI 仍有改進空間。)
  1. 教育心理學家曾比較傑出博士生與一般博士生使用的讀書方法,發現一個非常不同的關鍵之處:超越給定的文本框架、獨立思考的能力。優秀的閱讀者會去找出某種特殊解讀方式的侷限,探索文本中沒有提到的東西。 比起「全盤接受」文本內容或論述的既定框架,問題更大的是「無法在一個更大的框架或論述中,去解讀文本中的特定訊息」。
  1. 在思考較為複雜的問題時,人的頭腦會一直想讓我們「不要太費力」,而用書寫的方式我們才有辦法隔著一段距離檢視自己的論述,否則論述本身會持續霸佔本來要用以檢視的腦力資源。
  1. Steven Johnson 曾寫過一本關於如何產生點子的書,他稱之為「緩慢的預感」。要利用這個直覺需要先做好準備:讓點子可以有一實驗性的空間無拘無束的混合在一起。很多時候具有創意的點子不是突然出現的,而是漸進式的逐步改善修正。為什麼找到「細微的差異」很重要,是因為在看起來很類似的概念之間找到連接點。在以往,這甚至被定義為新的,拉丁文的「novus」,也就是 new 的拉丁文字根,最早的意思是不一樣的、不尋常的,而非嶄新、未曾聽聞的。
  1. 把筆記做比較、找到差異並加以連結,是好的學術類寫作基礎。接續此過程並盡情發揮、修正想法,就能引導出獨特的見解。而要能不受拘束的發揮想法,首先必須要透過抽象化 (abstraction) 和再度具體化的過程。抽象化也是分析與比較概念、進行類比還有將想法結合起來的關鍵,尤其是在做跨學科研究時更是如此。
  1. 獨立思考的敵人並非來自外部,而是我們自己的惰性。能否產生創新的做法,跟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比較有關,而不是盡可能產生愈多想法愈好。
  1. 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思考建議:確認你真的有看到 你以為自己有看到的東西,並盡可能明確無誤地描述出來。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並不會遵循「先看到、再詮釋」的規則;反而是兩者同時運作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感知某個事物是什麼的同時,我們的詮釋也瞬間產生。閱讀也是一樣,我們並非先看到一行行的東西才瞭解到他們是字詞、字句並了解意思。我們是立即從理解意義的層面上進行閱讀。因此若要真正理解一段內容,便必須對我們第一次的理解持續修正,必須訓練自己「漸漸習慣看到差異」(首次到再次詮釋的過程),克制自己根深蒂固、直接跳到結論的衝動。
  1. 經常被舉為「倖存者偏差」的經典二戰案例,數學家亞伯拉罕沃德受英國皇家空軍邀請,評估飛機機體最常中彈之處以評估安裝防護裝甲,他不只看到了返航的飛機,反而建議在完全沒中彈的地方加裝,看到了那些「沒有返航的飛機」。又或者像偉人傳記中穿插於成功偉大案例間的失敗軼事,似乎都像是在試圖凸顯「努力不懈、非凡的領導力是成功最重要的條件」,然而這些也正好是把計劃完全搞砸的條件。
  1. 承上,為了處理這樣的問題,一個方法便是運用「反事實思維」,也就是 What if……,如果……那會怎麼樣?
  1. 有時候,重新發現我們已經有解決方法的問題,比只去思考擺在眼前的問題更重要。讓進度向前推進的最關鍵一步是「如何重新定義問題」,讓既有的解決方法得以運用。
  1. 對創意和科學發展造成最大威脅的是缺乏「架構」跟「限制」。若沒有架構,我們將難以區別各種想法之間的差異、無從加以比較或進行實驗。若沒有限制,則永遠無法促使自己做出決定,去選擇那些值得發展的、放棄不值得發展的。最不利洞察產生的環境是「什麼都無所謂」。我們往往認為應該拋棄限制讓自己更「開放」,才能有更多創意,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非常誤導人的。
  1. 「不要因為一個想法或事實很容易取得,就覺得它們特別有價值。」(查理蒙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