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對 Fantasy Basketball 新手可能有幫助的心得

date
Oct 19, 2022
slug
nba-fantasy-basketball
status
Published
tags
🏀 Fantasy Basketball
summary
此篇心得希望能幫助初入Fantasy Basketball 的玩家增進遊戲體驗,不過想要提高勝率、百戰不殆,良好心態加上優良選秀,並能持續依球員狀況調整才是真的。
type
Post
notion image
 
💡
在滿腔熱血寫了這篇後,讓我也有機會上了 Podcast 去錄音玩耍,神奇且好玩的際遇,放回自己的地盤留個紀念。
 
※ 此文同步發表於 PTT NBA_Fantasy[徵文] 一些對FB新手可能有幫助的心得https://www.ptt.cc/bbs/NBA_Fantasy/M.1666203897.A.9C4.html

#前言

寫在 22-23 賽季正式開打之初,多數盟的選秀應該都在前幾天告一段落,因為這季帶新手朋友入坑,花了一些時間在教界面操作及玩法,藉機會也把自己這 3~4 年在遊戲各階段的心得整理一下。
打完發現廢話滿多的,資深玩家可直接左轉跳過,大概率沒什麼幫助 比較適合新手玩家參考,希望能幫助在入門後多獲取些經驗值。
另此篇心得頂多只能說是幫助遊戲體驗,想要提高勝率、百戰不殆,良好心態加上優良選秀,並能持續依球員狀況調整才是真的,最後奪冠與否往往也要靠上一些運氣了。
💡
因為自己都玩 Yahoo Sports,並以 H2H 16隊/傳統9項競標盟為主,故以下情境也都作為預設舉例。
 

#入坑

調整心態,積極認真玩

無論是什麼契機而開始玩的,想必大家都希望能從 FB 上得到一些樂趣、甚至是成就感。
但說的具體一些,在這遊戲最理想的狀態,這是個需要和少則 7~9 位、多則近20 位真人 GM 一起連續玩上大半年的零和遊戲
所以各隊陣容勢力的變化,往往也都會影響到最後的奪冠結果,在此還是想呼籲一下,一旦決定參與聯盟,就盡力在自己能力所及跟可用時間內,好好地參與經營,否則擺爛或運用不公平的手段,都是在破壞其他人的遊戲體驗啊。
 

#開始參與

挑選聯盟之前,請詳閱公開說明書

玩遊戲當然要先知道規則,畢竟 Fantasy Basketball 的遊戲目標,是在看球享受樂趣之餘,奪下聯盟該年度的總冠軍!
在 Roto 及 H2H 的框架之下,了解基礎玩法已經八九不離十,不過各盟規則、設定都還是有所差異,建議花點時間確認,這些都會大大地影響選秀及隊伍經營。
 

.確認聯盟模式,比項有哪些?共幾隊、每隊幾個球員?

(a) Roto 或 H2H模式?
對球員的順位或價值會有一點差異,影響選秀方向。
例如以 H2H 16人盟 的普遍競標情況下,各項數據都能來一點、且無明顯弱項的 Mikal Bridges 或許競標價值 $30 左右,但在 16 人 Roto 盟 則甚至值得 $35~40 來搶;S 型的話,則是值得跳選一個輪次的差異。
 
(b) 先確認比項有哪些
傳統 9 項外,若增加 FTM 則可能對出手較多的明星佔優勢、DD 對禁區球員或高助攻控衛往往也吃香,這些都會影響建隊走向,以及自己的口袋名單與球員價值。
 
(c) 確認聯盟深度
💡
計算一下:隊伍數 * 隊伍球員格 = 全盟需選球員總數
這會影響競標時對各球員價值判斷,選 120 人跟選 150 人的花費標準是有些微差異的,而深度也影響「FA池可用的數量」。
若需選球員總數愈多,頂級明星價值愈高!
再深入一點看,如果 BN 較多,那頂級明星價值還要再提升,也因此常會看到選秀一開始「瘋狂溢價」標超級明星是有原因的。
ex: 假設每隊一天可上場 8 人,這兩年健康出賽的 Jokic,往往可抵掉 2 個前中段球員的貢獻數據,多出一格 抓個板凳刷數據都是賺,如果該板凳球員還有所發揮,那數據差異就會更明顯了。
反之,若需選球員總數少 (個人認知是 ~130 位左右),FA 中通常還有很不錯的球隊第 4 人可抓,在可用之兵的選擇還算多的聯盟裡,理論上,明星的競標價值 (我指的是$$) 則會稍微被削弱一點點。因此知道聯盟深度,會稍微幫助拿捏出價範圍。
 
(d) 球員格位置分佈、是否有傷兵格
這同樣會影響選秀時,對於特定位置球員 & 傷兵價值的判斷。
 

Waiver制度?

對我而言,會影響自己在賽季期間需要對 Fantasy Basketball 資訊的敏感程度,Waiver 時間愈短,那愈常需要第一手了解球員狀態,並靈敏地抓撿自由球員;Waiver 時間較長,那就是定時看資訊抓即可。
而 FAAB 制對於 FA 會需要出價,那就多考驗一點對於$的控管及出價的判斷。
 

有多少move可使用?

這除了是很淺顯易懂的抓撿 FA 次數外,我認為也些微影響選秀建隊策略,不管是每週限額、或是整季限額,讓自己留有足夠move是重要的,要視為重要戰略資源。
.明星+雜魚陣容,或隊伍有傷病史明星 對 move 需求可能較多 .平均建隊 對 move 依賴則可能相對少一些
 

#選秀前

做足準備,挖掘選秀的樂趣

注意球員動態

每年NBA樂透選秀後,幫自己更新一下轉隊球員、傷病球員、今年度新秀有哪些,或是各隊本季定位 (爭冠?搶季後賽?坦隊?)
這些滿基本跟空泛的,但本來就很難一直盯緊每個球員了解近況,且休賽季往往會有很多新消息出來,至少這時期可花點時間,抽空多看一下,形成這季「我想選哪些球員/不選哪些球員」的選秀名單輪廓。
推薦看的資訊,不脫:官方新聞、外電專欄、Twitter、FB、PTT、LINE群、Reddit.…..etc
 

選秀策略擬定

通常做完功課後,每個人應該會有份名單輪廓出來,這部份通常會內化成經驗 (也就是個人偏見 XD ),就會滿看個人判斷的,也是厲害GM的真功夫。
落地一點來說,建議可做的實際準備是: 至少擬 2 套有可行性的選秀名單,並想好各自的備選球員名單。
(亂選的就不算在此討論行列)
若還是難以想像實際名單狀況,那就用 S 型中段順位可選到的陣容為假想,先作做初步擬訂,主要建隊策略就三種:
💡
(a) Stars and scrubs,也就是 超級明星 + Sleeper 陣容 ( S 型比較難選這樣) (b) 平均建隊,用多個前中段球員組成隊伍 (c) H2H 特化建隊,只搶特定項目
個人喜好是 (a)>>(b),我相信 (a) 操作得宜才是理論上最強戰力球隊。 以超級明星常態的好表現來打底 + Sleeper 打出起飛成績,並保有 Roster 洗格彈性,但同時,當家球員的傷兵風險也較高,一傷就影響整隊成績。
(b) 則是選秀當下判斷是否需組,通常為最低風險的穩健強隊 (c) 我不愛XD
只帶著特定名單或選法進選秀間,除非對球員各項數據瞭若指掌,否則我認為往往是壞選擇,很多時候得依靠臨機應變。
 

確認本季NBA賽程表 (非必需)

除非特殊規則的組隊盟,否則建議別選過多同隊球員,才不會造成同一天有球員被擠格、無法排上場的情況。
另跟前輩偷學習的,可在季前先觀察一下聯盟例行賽尾段 & 季後賽分別為哪幾週,那幾週出賽賽場次較多的明星球員,可以默默註記一下星號,若有機會選到or交易取得,那麼在進季後賽的時候會取得先天的場次優勢。
 
Nice to have, not a must. 能挑進好球員才是真的。
 

Mock Draft

雖然是廢話,但練練手感很重要,尤其新手更應該多練幾次!能跟真人練習到會更好,你會發現大家都很不理性 (X)
掌握競標時的見縫插針時機,何時該加價、何時有機會拱價,或是何時該冷靜不標,那節奏感我認為滿重要的。
成功在實戰選秀抓到時機,並耍些心機會很開心,是一種真實擬定出策略,並遵守紀律執行的成就感啊!
 

在時間跟能力所及範圍,加入至少 2~3 個認真在玩的盟

除了一直玩一直爽之外,我覺得這其實很重要。
只要是認真在玩的盟,都不乏有經驗的玩家,或者比你靈通的消息來源 這些隊伍可以提供的資訊,都會是很大的幫助。
包含選秀選誰,順位或價位多少?(一盟選完、就是你下個盟的選秀經驗值) 交易價值怎麼樣算合理?
甚至是開季後,互相參照抓取的FA球員,很多時候都能在第一時間幫助你做出反應,會成為你重要消息來源之一。
 

#選秀

每個人有不同策略、喜好跟方法,做好功課已經有莫大幫助,再來就只是執行度的問題…...但這很難XD
我自認策略擬定若有80分,執行通常只拿30分啊......
 

大方向

價錢不是絕對,每個盟的選秀都是一個獨立市場
如果一開局競標明星非常保守 (我的體感是沒有溢價超過 Yahoo 的價位的115% ),那表示頂級明星非常便宜,勇敢出價會較容易讓該次選秀獲得優勢。
個人解讀是,雖然大家都想留 $ 搶到合宜價位的好球員,但最好的選擇有限 ( S 級,所謂的首輪),而檯面上還有過多的未用標金,卻要進場搶相對次好的( A 級,個人認知為 2~4 輪),那就換成是這段區間開始的球星會有溢價。
那回頭想想,頂級球星不就相對划算嗎?
反之亦然,若市場太熱絡也就表示自己更該剁手冷靜,搶選 S 級的效益,就不見得必定比平均選好。若操作得宜,是更有機會搶到一大票A級球星的, 而平均建隊被傷兵影響的風險就小得多,也因此非常穩健。
 

選秀戰術

因為競價太好玩,只講這個。
競價心機的表現,除了丟同名字兄弟檔 (X) 跟 Jovic (X),我認為主要就 2 個,直接提名最高順位來直球對決也很好,但通常我會持有以下心機,並注意他隊的這些意圖。
 
(a) 先提自己不選的球員,填充他隊名單
$ 及各隊可選人數都是有限的,將具有吸引力、但自己不挑的人選優先拋出 以消耗他隊預算,並佔滿名單,如此一來在搶「同位置」的球員時,就有機會少掉一個競價對手,並創造出下一點會提的局部優勢。
另一方面,這樣做也是將看好的人選藏到後面,在競標機制上,還滿有懲罰沒做功課隊伍的意味,意圖讓人順位錯亂 or 漏人。而一旦有GM提早結束,藏愈後面的 Sleeper 人選,也就有更大機會標到。
反過來說,其他 GM 也會這樣做,拋出風險高或有明顯數據缺點的球員 為了不要自亂陣腳、輕易上鉤,事前擬好不選 & 必選名單很重要。
 
(b) 等待局部優勢,鎖定想收的球員區間
試想若競標一開始,人人平等擁有 $200,隨著選秀進行,前 30 標都沒選人的 GM,其手邊滿滿的$理論上可帶走接下來任何想要的球員。那個當下還具威脅的競標對手頂多 1~2 位,甚至完全沒有,這時擁有較多預算的隊伍就有「局部優勢」。
平均選秀的隊伍往往都是如此,常常可一波帶走許多好球員。
But, 並非只有這種選法有局部優勢,每隊在選人後,都會在接下來有較佔優勢的選秀時機點,也就是「多數GM的可用最高出價 等於 or 低於你的餘額時
(選 Joker、字母之類組雙星或三巨頭的,就往往需要多等一陣子 XD )
所以在選秀期間抓好時機點,在該出手的時間,積極拼搶該拿下的球員 這對一次成功的選秀來說還滿重要的。此時的溢價情況往往也會發生,滿可能需多花一點 $ 以壓制其他搶人的隊伍。
所以大方向往往要依開局情況,來決定更傾向搶巨星 or 平均選,並搭配策略跟選秀戰術,盡可能地搶下更多中前段球員,或是喜歡的潛力股。
但也重申,每場選秀狀況不同,各盟各球員出現的時間點都會有不同情境 臨場判斷還有執行力都是重要的,一次拱價失敗或手滑,往往就需要轉彎了,那就是在當下做調整。
 

#開戰

確立首要強敵,設想在季後賽遭遇怎麼過關

(a) 選最好的奪冠潛力陣容長怎樣?我要打幾次?隊伍遭遇時我的強項能否贏下? (b) 明顯剋自己的隊伍的有哪些?我要打幾次?是否要抓FA或交易來因應調整?
 

若選了傷兵,優先調整至 IL 格,並開抓 FA 補強

選不好也是一樣道理,第一時間我都會進去看是否有遺珠、或者選不好想直接替換的;也可以隨著季前賽比賽狀況調整,淘幾隻有潛力的彩票玩, 這部份相信大家都一樣。
 

持續尋求交易可能

這點其實在有空檔時,例行賽的每週我都會當成娛樂想,不管選好選壞,交易就是個能抓進想要球員、提升戰力的手段,更甚者,還能直接破壞他隊陣容或項目均衡。
 
(a) 選秀完~開打之初,是個好時間點
這時本季實際的數據還不明朗,選秀後大家也都有一些不滿意之選,如果你對球員了解夠有把握,或者對幾位本季預期打出成績的 Sleeper 期望夠高,若沒機會在選秀抓到,那在還沒開打前往往會是取得的絕佳機會。
所以這時好好的盤點一下各種可能,勇敢提提看交易,是我如果有餘力時還滿喜歡的動腦休閒。
 
(b) 向上交易
有機會就往上換球星,盡可能擁有更多 Ranking 前 80、甚至前 60 的球星,例如 (A) + (A) 換個 (S) + (B-)、(B) + (B) 換個 (A) + (C),評估標準因人而異,就自行判斷跟摸索。
在能確實強化項目的前提下,明星平常能貢獻的價值,或者偶爾爆擊幾場的數據,往往都是勝負要點。
換明星的另一個面向,就是更有機會空出「球員格」的彈性,如此一來就能用 move 資源再持續淘選好用的可戰之兵、挑選被低估的替補;又或者盡可能使用所擁有的 move,在關鍵對戰週次洗球員、以讓自己球隊在搶進季後賽或爭冠時發揮出最大戰力,當然時間點就要自己拿捏了。
也因此多換少的向上交易,我認為格子也應該被 擁有較好球星的那方 考量進去,除非很需要交易的球員,否則常常是在破壞隊伍彈性,也降低了球隊上限。通常這類交易,搶劫不在少數。
(當然已經夠強的隊伍,真的也可以躺著就好,不太需要交易)
 

#復盤

幾個參加的盟都會寫心得,至少選秀心得一定會有,我認為這會讓自己更了解選秀時,對於哪些做的好、哪些做不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。
也可以看看同一盟的其他 GM 考量為何,和實際執行結果作對照,這些就是經驗值了。
參與過資深前輩經營的盟,甚至是每週會請大家自主寫心得 Review / Preview 對戰,這也會幫助自己擬定出對戰策略,而不是就排完陣容就結束。
選秀好或陣容成員順風時,當然可以是隨便贏隨便舒服,但戰況膠著或是劣勢時,還是有許多排陣容或抓撿 FA 上的細緻操作可以玩的。
透過一次一次經驗,會更了解不熟悉的球員,還有增加成為資深 GM 的養分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