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品味,從知識開始》

date
May 31, 2025
outer_link
slug
understand-ordinary
status
Published
tags
📚Reading
summary
重點並不是「擁有很多道具,所以要做什麼都可以」, 而是「這個也做得到,那個也做得到,所以可以知道中間的狀態是什麼」。
type
Post
notion image

#前言

第一次拜讀 水野學 的書,是幾年前的 《創意,從計畫開始》。作為創造出熊本熊、UNIQLO 的 UT系列以及各大如雷貫耳品牌的 good design company 負責人,我對於 水野學 這樣一位在設計/創意業界具知名度的大師,如何工作、如何思考感到非常有興趣。
近期選讀了這本《品味,從知識開始》,是一次滿輕鬆的閱讀體驗。不曉得大家是否也曾有類似的感想,在閱讀日本的工具類書籍、大師分享等,會認為這「很日常」或者「道理我原先就懂」,但只要試著貫徹落實之,往往能更進一步理解其細膩的思考脈絡和務實之處。
這本書嘗試解構「品味」,並試著破除大家往往容易認為這是講究天賦、與生俱來擁有的一項才能。然而這既是一種可以不斷學習探索及培養,也能透過有意識的理解,持續精進的能力。
去理解"普通"、擴增自己的知識範圍,讓自己觀看事物的視角愈加多元,在這些持續鍛鍊的知識基礎上,結合自己原先就能有的感受力與好奇心 (但也不要僅依賴個人感覺),品味──就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。

#書摘與延伸思考

  1. 品味並非與生俱來,然而一些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個難以撼動的大前提──令人眼睛一亮的產出,必定來自於前所未見的事物,而且這樣的事物,只會來自於因品味而生的啟發。
  1. 「快點捨棄企劃一定得讓人驚艷的想法,這種自我表現的野心,經常是企劃無法脫穎而出的主因。」
  1. 所謂的「有品味」,是指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的優劣,並加以最佳化的能力。
  1. 第一步要了解「什麼是普通」,要打造出有品味的商品,「普通」的感覺非常重要;不僅如此,「普通」正是衡量「品味好壞」的唯一工具。那麼,什麼是「普通」呢?不是大多數人的意見,也不是一般常識。所謂的「普通」,是了解什麼是「好東西」。所謂的「普通」,是了解什麼是「壞東西」。了解兩者之後,才會懂得「介於兩者之間」是什麼。因此,我認為「想要提升品味,就得先了解什麼是普通」。
  1. 重點並不是「擁有很多道具,所以要做什麼都可以」,而是「這個也做得到,那個也做得到,所以可以知道中間的狀態是什麼」。
  1. 作者提到一個例子:若自己跟坂本龍一 一起評斷 Beatles「很厲害」,說服力是完全不同的,原因在於是否對各類型音樂都有一定的熟悉程度。若是一個死忠粉絲認定這件事,堅信「沒有任何事物比得上披頭四」,這不完全是壞事,也可說是「非常深入地看待一件事」;但無疑地,也是一種相當狹隘、偏頗的看法,所以這些人口中的「很厲害」,也缺少說服力。
  1. 了解什麼是普通,就代表擁有更多可能性,可以製作出各種事物。
  1. 當觀看的視角越多元,品味就會變得越好。
  1. 如果說歷史是為了「在學習知識之後,提供基準,了解身處現代的自己該怎麼行動的課程」;那麼美術就是「在學習知識之後,提供基準,了解自己該如何創作、如何生產、如何表現的課程」。
  1. 就作者的觀察,不管在哪個時代,每當技術發展到達極限時,社會上就會湧現懷舊復古的情緒,轉而追求美好的事物。只要觀察歷史就會發現,當技術急速發展之後,隨之而來的便是品味時代;一段時間之後,又會回到技術時代,呈現出一種「循環」的狀態。
  1. 市場調查是用以說服公司內部的工具──我不知道這種說法的真偽,但從人才培育的角度來看,依賴市場調查確實是一種危險的行為。理由有兩個。第一、只依賴調查,就不會自己思考什麼才是好的,什麼才是真正想做的東西。這種想依賴外力的態度,只會降低大腦的創造力。第二、如果「以調查結果做決定」,會讓責任歸屬變得曖昧不明。日本企業原本就偏重集體決策,如果還採用這樣的做法,就更缺乏「要是這個新商品不行,可能被炒魷魚」的壓力。少了壓力,想要開發「更好、更有趣」商品的企圖心,很可能就會跟著消失殆盡。一旦沒有了積極向上的企圖心,優質的商品就更加遙不可及了。
  1. 品味是以「知識」為基礎的「洞察」。
  1. 三個能夠增加知識的有效步驟:解析經典(所謂的經典商品,就是已經「經過最佳化」的商品。)、了解時下流行(經典的反面)、找出「共同點」或「固定的規則」
  1. 做判斷時不要依賴感覺,要憑藉具體的知識。在培養品味時,切忌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,因為個人好惡與客觀資訊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極端。
  1. 如果對話是從這類個人的好惡開始,接下來的對話內容也只會停留在個人的品味,或是個人的知識範圍。即使在同一間公司、隸屬於同一個企劃團隊,每個人具備的知識量也不盡相同。結果也只會是個人興趣或嗜好的討論,不但得不到任何結論,還會浪費許多時間。如果是一家大公司,在這個步驟之後就是不能免俗的「市場調查」。不過,若像瞎子摸象般地做問卷,當然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。
  1. 記住「使用者是誰?在什麼時候使用?在什麼地方使用?」這是在具體描繪目標對象,讓品味發揮最大力量時,最需要的三個原則。
  1. 「對我而言,旅行的定義就是逃離日常的非日常體驗。」
  1. 有時候過於努力累積知識,反而會讓人失去了自由的聯想力。磨練品味固然需要知識,但要讓吸收的知識成為自己的東西,就需要感受力與好奇心。